第739章 权臣内斗  悲剧的小鹌鹑
朱元璋无奈一笑道:“怕死倒是也没什么好奇怪的。&;&; 自始皇帝以来,妄图以金丹之道追求长生之皇帝也不在少数。&;&; 远的不说,咱大明不就有像朱厚熜一样的人吗?”&;&; 任小天点点头道:“我也就是有感而发而已。&;&; 孙权追求长生一事倒是也算不上什么严重的缺点。&;&; 起码比他死了之后丢下的那一大堆烂摊子要好的多了。”&;&; 曹操笑道:“小天你不说吾也能猜的出来。&;&; 孙权既死,少主继位。&;&; 难免主少国疑。&;&; 以吾想来,肯定是东吴也出了一个类似董卓般的人物了吧?”&;&; 任小天失笑道:“其实老曹你拿自己举例也行的。&;&; 不过东吴的情况和刘辩刘协那会还不太一样。&;&; 董卓再怎么猖獗那也就是他一人。&;&; 东吴的权臣可是更迭了好几代之久呢。&;&; 当然了,他们这些人加起来也未必有董卓做的恶多就是了。”&;&; 朱元璋摇摇头道:“咱也是想不通了。&;&; 就江东那一片地方,自保尚且不足。&;&; 他们是如何想着整日内斗的呢?”&;&; “我们后世俗话说的好,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。&;&; 我看这句话改成有朝廷的地方就有争斗也不为错。&;&; 当年袁绍雄踞河北,麾下尚且分为几个派系。&;&; 更不用说已经自立为国的东吴了。”&;&; 长孙皇后对任小天此话也是颇为认同。&;&; 李世民麾下大臣多为跟随李世民征战天下的秦王府旧臣。&;&; 即便如此尚且有远近亲疏之分。&;&; 更不用说东吴那些来历不同的朝臣们了。&;&; 而朋党之争也是亘古未变的常态。&;&; “咱先不纠结东吴为什么内斗。&;&; 我还是先把东吴的事情给孙权说明白了。&;&; 其实孙权你在废立太子之后也是后悔过的。&;&; 在你病重即将辞世之前,你还想召回孙和复立他为太子。&;&; 然而那会已经由不得你做主了。&;&; 孙鲁班、孙峻、孙弘等人联手阻止此事。&;&; 你有心无力之下怅然离世。&;&; 孙亮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帝位。”&;&; 刘备搓了搓胡子说道:“又是这个孙鲁班。&;&; 怎么孙权你这女儿那么热衷于朝政呢?”&;&; 其实刘备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。&;&; 幸亏你妹妹已经返回江东了。&;&; 要不然就你孙家女子的德行,将来还不定给朕的后宫添多少乱呢。&;&; 任小天摆摆手:“孙鲁班的事一会还会提到,到时候我再详细说。&;&; 先说孙权给孙亮留下的五位辅政大臣。&;&; 也不知孙权是实在无人可用,还是看人的眼光的确太差。&;&; 他选的这五个人里竟然没有一个省油的灯。&;&; 这五个人将本就混乱不堪的东吴再次搅了个天翻地覆。&;&; 东吴本就所剩不多的元气基本被他们折腾光了。”&;&; 孙权听完好悬一口气没上来。&;&; 缓了好一会后才捂住胸口问道:“不知先生你说的这五人究竟是谁?”&;&; 孙权打定了主意。&;&; 但凡自己能平安回去,即便不杀了这五人也要将他们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。&;&; “既然你这么想要打听清楚,那我就告诉你吧。&;&; 这第一个人呢就是中书令兼太子少傅的孙弘。&;&; 中书令可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重要职务。&;&; 孙弘能干到中书令足见你对他的信任。&;&; 然而他这个人性格阴险狡诈且十分嫉贤妒能。&;&; 芍陂论战中张昭之子张休因得罪了他,被他进谗言流放后赐死。&;&; 后又在二宫之争中依附鲁王孙霸,事后居然成功抽身。&;&; 不仅如此,他还矫诏杀害了朱据。&;&; 甚至连你唯一一位皇后潘淑之死也跟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。&;&; 就这么个人你居然还如此的重用他。&;&; 你也别怨我说你看人的眼光差。”&;&; “这个奸贼!待孤寻到他定要将他碎尸万段!”&;&; 孙权听闻自己被孙弘蒙蔽了这么多年,顿时怒不可遏。&;&; 然而孙弘现在还未在他麾下为臣,他想找孙弘麻烦也找不到。&;&; 只能先放下这么一句狠话了。&;&; 任小天笑道:“你先别急。&;&; 孙弘比你也就晚死了那么一两天的功夫。&;&; 事情还要牵涉到这第二位辅政大臣身上。&;&; 他就是诸葛瑾之子诸葛恪。”&;&; 诸葛亮闻之一震:“竟是兄长之子?”&;&; 任小天点点头道:“确实是诸葛丞相你的侄子不假。&;&; 诸葛恪自幼起便有神童之名,弱冠之年便被拜为骑都尉。&;&; 这不光是蒙其父诸葛瑾的荫,也的确有他能力出众的缘故。&;&; 而后他靠军功一路升迁,在陆逊死后接任了吴国大将军一职。&;&; 孙权临终托孤,诸葛恪为辅政大臣之首。&;&; 然孙弘与诸葛恪向来不睦,于是想要先发制人将诸葛恪除掉。&;&; 孙弘在孙权死后秘不发丧,想要如同杀死朱据一样矫诏杀死诸葛恪。&;&; 此事却被第三位辅政大臣得知,将事情告诉了诸葛恪。&;&; 诸葛恪表面不动声色,派人请孙弘入府赴宴。&;&; 而后趁孙弘不备,将他乱刀砍杀。&;&; 自此东吴大权彻底落到了诸葛恪的手中。”&;&; 刘备见诸葛亮多少有些尴尬,便有意为他找补道:“既然诸葛恪是丞相亲侄。&;&; 且其父诸葛子瑜也多有忠义之名。&;&; 想来诸葛恪也是东吴的忠臣吧!”&;&; 诸葛亮勉强一笑道:“臣...臣也说不准此事。”&;&; 毕竟诸葛亮和诸葛瑾各为其主,诸葛瑾的家人什么情况他还真不是很了解。&;&; 反正从任小天刚才的话音听来,诸葛恪也不是什么忠臣良将的样子。&;&; “刘备你这话其实说的也没错。&;&; 我没说过诸葛恪不是东吴的忠臣。&;&; 毕竟忠臣和权臣二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。&;&; 孙亮年幼,辅政的诸葛恪自然是尽掌大权。&;&; 我刚才也没有妄夸了他,他执政前中期做的还是十分的优秀的。&;&; 无论是改革弊政、稳定民心、提升经济还是整备军事他都处理的井井有条。&;&; 甚至在与魏国的几次交战中均占据了上风,取得了不少的战果。”&;&; 刘备微笑着看向诸葛亮道:“诸葛恪不愧是丞相的侄子啊。&;&; 他这一身能耐也的确是继承了诸葛家风。&;&; 若是照此发展下去,将来或许还能有希望追赶丞相你呢。”&;&; 诸葛亮拱了拱手:“陛下过奖了。&;&; 那都是兄长他家教好,与臣无关。&;&; 陛下如此夸奖,臣真是受之有愧。”&;&; 任小天忍不住搓了搓鼻子。&;&; 诸葛亮的亲子诸葛瞻能力比起诸葛恪来就显得十分平庸了。&;&; 虽然兵败绵竹不能全怪到他身上,但也和他脱不了干系。&;&; 不过看刘备和诸葛亮情绪正高,也没打算给他们泼凉水。